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 通知公告】关于新余学院拟提名2025年度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发布日期:2025-06-24     点击:

根据《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关于2025年度“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的通知(中科促字【20252)的有关要求,现将我单位拟提名2025年度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624日至2025630日,共7天。

 

项目名称:绿色装配式化背景下地下建筑结构损伤分析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提名者:新余学院

提名意见:

该项目聚焦“绿色装配式化背景下地下结构损伤分析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在地下结构工程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项目深入研究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机理,成功建立考虑多场耦合的混凝土损伤计算模型,揭示了氯离子在渗流压力与混凝土孔隙结构协同作用下的渗透规律,可以对工程结构的损伤与劣化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估;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损伤识别算法,融合BIM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极大提高了损伤诊断效率;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精准量化风险,开发风险动态评估软件,为风险管控提供直观决策依据,使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较大降低了;制定个性化风险控制策略,研发新型防腐涂层、阻锈剂及裂缝修复技术,使钢筋锈蚀速率降低、修复后结构承载力基本恢复。这些创新成果在多维度上为绿色装配式地下结构的高质量建设、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项目成果在多个实际地下工程中成功应用,显著提升地下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如结合3个应用的工程项目经大致推算可创造的经济效益超1400万元。项目成果推动了地下结构多场耦合损伤研究、监测技术、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的发展,完善了相关理论与方法体系,部分评估指标与方法已被纳入地方标准与行业规范。对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该项目在技术创新、实际应用及行业推动等方面的卓越表现,特提名“绿色装配式化背景下地下结构损伤分析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参评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报名等级:二等奖

项目简介:

1.项目背景

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向绿色装配式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绿色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减排、高效等优势,能显著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契合绿色低碳政策要求,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升地下结构质量提供了新契机。然而,地下结构所处环境复杂恶劣,面临氯离子侵蚀、碳化等损伤风险,传统现浇结构在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方面存在不足,难以精准量化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且缺乏有效的长期性能预测模型。本项目聚焦绿色装配式化背景下地下结构损伤分析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为绿色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施工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保障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可靠,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2.1损伤分析技术

1)多场耦合作用损伤机理研究

本研究深入剖析多场耦合作用下地下结构损伤机理,发现渗流压力与混凝土孔隙结构协同作用使氯离子渗透速率加快,尤其在混凝土有初始裂缝时,渗透深度与速率呈指数级增长,这一发现对掌握地下结构损伤演化规律至关重要。本项目建立了考虑多场耦合的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耦合渗透系数与应力应变关系,为损伤预测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先进实验设备模拟复杂多场耦合环境,结合数值模拟技术,从微观角度解析混凝土内部结构变化,使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工程状况,相比传统单一因素分析方法,对损伤机理的揭示更全面深入,为绿色装配式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

2)基于智能算法的损伤识别技术

本研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地下结构损伤智能识别算法,利用监测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地下结构内部损伤的早期精准定位与量化评估。该算法可从海量复杂监测数据中挖掘损伤特征模式,极大提高损伤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为地下结构安全监测提供智能化手段。研究创新性地结合BIM技术和物联网传感器,构建完善的地下结构全生命周期损伤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高速传输和高效分析,监测覆盖率,为维护修复提供了准确数据依据,保障了结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性。

2.2风险控制技术

1)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创立多维度地下结构风险评估体系,综合考量环境侵蚀强度、结构受力状态、材料耐久性和施工质量等多源因素,构建全面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实现地下结构全生命周期风险量化评估,评估结果可靠度较传统方法较大提升,为风险管控提供更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协调各方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2)风险控制策略与修复技术

针对绿色装配式地下结构不同损伤类型与风险等级的修复需求,制定个性化风险控制策略,研发新型修复技术。在材料研发方面,研发新型防腐涂层与阻锈剂,使钢筋锈蚀速率大大降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其碳化深度。在修复技术方面,采用注射式修复工艺与自愈合材料,实现裂缝高效封闭和结构性能良好恢复,修复后结构承载力恢复率,突破传统修复技术局限,为绿色装配式地下结构维护修复提供先进高效的解决方案。

3.成果应用与效益

本项目成果在多个实际地下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在这些项目中,通过精准的损伤分析与有效的风险控制,显著提升了地下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在这几个项目中创造经济效益超1000 万元,推动了地下空间开发行业技术进步,为绿色装配式地下结构设计、施工与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要完成人:潘洪科(新余学院)、殷晓三(中原工学院)、魏道江(湖北文理学院)、王英杰(中原工学院)周兴涛(湖北文理学院)、徐理(新余学院)、马永春(新余学院)、胡江春(中原工学院)、赵毅(中原工学院),简小生(新余学院),曾雯琳(新余学院)、李鹏鹏(新余学院)、张海侠(新余学院)


在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以书面形式向新余学院科研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13970496618

联系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新余学院行政楼227室科学研究处成果与信息科。



 

 


Copyright 2025 新余学院-科研处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